講座報導:徐光啟在徐家匯

LiTiangang_FujenUni_26032013主講人:李天綱教授(復旦大學宗教學系) 

2013年3月26日,上海復旦大學李天綱教授應中華利氏學社與輔仁大學之邀,為台灣學界朋友們分享了近年來上海市如何紀念「中國第一代儒家天主教徒──徐光啟」的軌跡以及努力的成果。在宗教衝突頻傳的今日世界,利瑪竇與徐光啟的友誼與文化交流的果實,始終是我們寶貴的智慧遺產。此處摘錄李教授的演講內容,以饗讀者。

徐光啟與利瑪竇的「先見之明」

徐光啟(1563-1644),字玄扈,上海人。天主教徒,聖名「保祿」。在明代天啟、崇禎年間,以徐光啟為首,有上海陳於階、嘉定孫元化、陝西王徵、山西韓霖、四川劉宇亮等天主教徒,組成了一個西學集團,他們治曆、造炮,努力拯救明朝。對明代士大夫來說,徐光啟在中國和西方互相隔絕的時代,開創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局面,打開了明清士大夫的精神境界。在中國人的心目中,徐光啟是科學家(天文、數學、農學、軍事學等)、政治家(愛國抗清)、儒者(經學家、漢學家)。最近二十年,經過這一代學者和文史工作者的努力,徐光啟的天主教徒身份得到了承認。他的名字,嵌刻在「徐家匯」、「徐匯區」的地名中,徐匯區在2003年為他建造了「徐光啟紀念館」,修復他的墓地,墓前十字架也被重新安置。在十六、十七世紀,徐光啟-利瑪竇的重大意義或許還沒有被當時的中國人和歐洲人認識清楚,但在今天二十一世紀「全球化」的時代,在所謂「文明衝突」的環境中,兩人在不同文化傳統中尋找共同信仰,調和儒教和天主教的差異,發現人類在不同教義之間存在著的普遍精神,其意義越發顯得重要。在「跨文化」中間追求普世價值,是利徐兩人的先見之明。

利瑪竇(Matteo Ricci, 1552-1610),字西泰,義大利馬切拉塔人,為四百多年前來華的義大利籍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。對義大利、歐洲和西方人來說,利瑪竇是「第二個馬可波羅」,他帶回了遙遠中國的大量資訊,中國的文字、經典、思想開始為西方人瞭解。對中國人來講,利瑪竇更是一個傳奇人物。他身前就獲得了極大讚譽,身後也沒有任何惡評,大家記得的只是他對中西文化交流的貢獻。死後經過特別申請,安葬在北京大柵欄墓地。歷史有過曲折,在1900年的義和團暴亂、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,利瑪竇的墓地受到毀壞。但在中國再一次進入「全球化」運動的時候,利瑪竇的作用逐漸重要。2008年,在中國和北京市政府舉辦的奧運會宣傳中,修復後的利瑪竇墓地是一個重要亮點,它是中西文化和解的象徵。利瑪竇是一個確鑿無疑沒有負面形象的文化交流人物,至今還沒有人能夠取代。徐光啟和利瑪竇翻譯的《幾何原本》、《泰西水法》等一系列著作,至今惠澤中國。中國人的近代觀念從利瑪竇開始。同樣,歐洲人對中國的重視和愛好,也是從徐光啟-利瑪竇的關係開始。在當代中國轉型為一個文明昌盛,並且對人類承擔更多正義、平等、公正、自由和人權事務的時候,這是個很重要的關節點。近幾年,我們在上海紀念徐光啟,認定他是「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」。我們認為,徐光啟的信仰經驗,可以平衡儒教和基督教的衝突,並真正地和平相處,走向融合。

徐光啟天主教徒身份的再確認

清初以來,徐光啟一直是個經常被提起的重要人物。但是,他的天主教徒的身份也一直具有爭議。有意無意地掩藏徐光啟的宗教信仰,在1950年代以後尤其嚴重,而這種情況的開始改變,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後的1980年代。作為一個從業多年的當代歷史學者,我見證了重新確認徐光啟天主教徒身份的全過程。1983年,我已經在歷史系本科畢業,正逢徐光啟逝世350周年,徐光啟墓地在文革後修復。主持修復工作的是上海市文物工作專家,時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長方行(1915-2000)先生在主持編輯《徐光啟著譯集》的同時,果斷地將已經夷為平地的徐光啟墓加以整修。方行先生是文革後恢復徐光啟天主教徒身份的早期推動者,也是我們今天應該加以紀念的有功之臣。

徐光啟的天主教徒身份,是隨著中國社會進步,分步驟地慢慢承認的。1983年,方行局長請復旦大學校長,著名數學家蘇步青(1902-2003)教授題字「徐光啟墓」。蘇教授對方局長說:我不認識這位古人。方局長說:他是你的同行,做「幾何學」研究。於是蘇教授欣然題字,承認了徐光啟的「自然科學家」身份。1988年,我已經在歷史系研究生畢業,分配在離徐光啟墓地一百米的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。當時的徐光啟墓已經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方局長另請復旦大學著名歷史學家、時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委員會副委員長的周穀城(1898-1996)教授題寫墓碑。於是,社會上承認了徐光啟「著名政治家」的身份。方行先生曾說:他這一輩子最大的心願是在徐光啟墓前豎立一塊石碑,上面銘刻上徐光啟「中國天主教徒」的身份,這樣徐光啟就是一個真實完整的先賢人物了。方行先生于2000年染病去世,他的遺願由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長宋浩傑先生幫助實現。2003年,在宋先生的主持下,徐光啟墓前的十字架按1903年的樣子豎立起來,馬相伯寫的徐光啟贊文雋刻在十字架的基座上。徐光啟天主教徒身份以墓前十字架的形式得到昭示。這一個案例,注釋了當代中國社會各界對於基督教問題的認識。儘管還有舊意識形態的殘餘,只要不出現像1900年那樣重大的倒退和曲折,中國當代社會的主流思想,對於宗教、對於基督宗教的看法,正一步步向全面和解和更加溫和的方向在變化。

跨文化認同的體現

把徐光啟的一生成就,和他的天主教徒的身份聯繫起來,這是一個歷史主義的態度。徐光啟一生的成就,離開了他和利瑪竇、耶穌會和天主教的關係,是完全不能想像的。曾有記者不解地問我們:「承認徐光啟是一位天主教徒對社會有何益處?」我們回答說:這可以使得當代中國人知道,一個中國人,可以在不同宗教(儒教、天主教)中兼具雙重身份。同樣,一個歐洲人,也可以在東西方不同文化中有多種認同。所謂的「跨文化認同」(Cross Culture Identity),最終是可以實現的。

徐光啟昄依天主教,他的天主教徒身份和原來的儒家身份是一致的,他是以儒家的道德觀詮釋基督教義,以「儒」釋「耶」,補充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足。同樣,耶穌會士也在西方讚美中國文化,翻譯介紹中國的經典,使十八、十九世紀的西方文明也得到了儒家學說的滋潤。這樣的中西政治,是一個善的交融,不是惡的爭鬥。徐光啟既是一個合格的天主教徒,又是一個完整的中國人。二十世紀說的「多一個基督徒,少一個中國人」,這種說法完全不合適於徐光啟,因為他的天主教徒身份,和他的儒信徒的身份一點也不衝突。

在深入探討徐光啟身份問題的時候,上海的學者們大膽提出,徐光啟深深地捲入中西文化交流之中,他才是近代「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」。確實,徐光啟比共產主義歷史家肯定的所謂「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——林則徐」更早,更全面,更深入信仰和文化地帶,更加瞭解當時中國以外的歐洲世界。另一個更大的差別:林則徐已經無可避免地站在與西方勢力相對抗的地位上,他的「睜眼」是被迫的;徐光啟則是充滿自信地與西方人士對等地交談,自願地學習,熱忱地傳授,他的信教是主動的。徐光啟和林則徐,代表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兩種走向,兩條思路,兩種價值,常常也產生兩種不同的結局。徐光啟、利瑪竇路線的結局是文明的交流,是中文《幾何原本》、拉丁文《四書五經》的互相翻譯;相反,鴉片戰爭以後的「文明衝突」,其結果是進一步的「中國禮儀之爭」,是不可收拾的義和團運動,是萬劫不復的「文化大革命」。經過四百年風風雨雨的歷練,徐光啟、利瑪竇無疑已經成為一個人類文明交融的形象,是善的信仰,理應得到承認。

徐光啟-利瑪竇的感召與啟示

1933年,上海天主教會和政界、學界聯合紀念徐光啟逝世三百周年。蔣中正、孫科、宋子文、孔祥熙、張元濟、張伯駒、張家樹等題詞,如今被發掘出來,雋刻在側壁上。正是在這次紀念活動中,當時的上海教會啟動了「封聖」程式,申請為利瑪竇、徐光啟立品。但是,因為中國戰亂和歐洲教會內部的分歧,1930年代啟動的封聖沒有成功。前幾年,義大利又重新啟動,要把利瑪竇單獨封為聖人。近幾年,徐光啟封聖立品的事務,也在上海開展。

此外,在中國和世界的思想、文化、學術界,徐光啟、利瑪竇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人物,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視。2000年以後,圍繞著利、徐,有很多400周年的紀念活動。比如:2000年利瑪竇進京400周年、2003年徐光啟入教400周年、2007年《幾何原本》翻譯出版400周年、2010年利瑪竇逝世400周年,在上海、北京、羅馬、馬切拉塔、那不勒斯,都有紀念活動。義大利政府把利瑪竇作為意中文化交流的橋樑;馬切拉塔地方政府把利瑪竇作為旅遊形象代表,徐光啟、利瑪竇已經是世界談論中國文化最為熟悉的人物。當前重新研究徐光啟、利瑪竇,對於促進中西文化對話,消解民族主義,減少宗教磨擦,避免正在西方上演的「文明的衝突」向中國蔓延,具有借鑒和警示作用。

上海:徐氏家鄉與文化交流基地

上海是徐光啟的家鄉。明清之際的上海,因徐光啟而成為中國最早接觸西方文化的交流基地。十九世紀以後,歐風美雨,上海又一次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。利徐翻譯了《幾何原本》(1607)的前六卷,由偉烈亞力(英國人,Alexander Wylie, 1815-1887)和李善蘭(海寧人,1811-1882)在上海翻譯了後九卷,成《續幾何原本》(1856)。翻譯《幾何原本》和其他西方經典著作的歷史表明,上海,以及長江三角洲的江南地區,自明清以來一直充當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。上海文化和歐洲文化有著悠久的交流傳統,深厚的對話基礎。徐光啟和利瑪竇一起制定的「翻譯-會通-超勝」的文化理想,至今還應該是我們奉行的基本原則。現在中國有一股民族主義的思潮,主張中國可以從世界中孤立出來,有的人甚至把中國的一些現實主義做法稱為「中國模式」。「中國崛起」,變成了孤立主義。這些重新回到閉關道路的做法,肯定是行不通的。中國文化不能走這條路,上海文化更不能走這條路。

因為有徐光啟在上海,「文化交流」、「宗教對話」成為了上海文化當中的一個重要傳統,就是國內外學者都能接受的「文化多樣性」。這既是上海文化的突出特點,也是上海文化的立身之本。在這方面,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宗教學系的利徐學社,還有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局做了很好的工作,修復徐光啟墓,建立徐光啟紀念館,籌備徐光啟研究會,出版《歷史上的徐家匯》、《徐光啟全集》,建立土山灣博物館......。未來,我們願意做出更多的努力,把轉型中的中國社會,導向能夠與國際社會更多合作、更好交流的和諧狀態。